法國文藝復興風格利摩日琺瑯手繪800銀藏寶盒

年代:1870

尺寸:寬 23.5  深 16  高 22.5  公分

Artist:L.Cottutz

 

 

Description

手繪琺瑯起始於15世紀中葉,在路易十一時期,傳至法國利摩日區域並於16世紀發揚光大,因為國王的諭令,琺瑯彩繪的技術和製作特權僅限於幾個家族,而其所運用的材料和發展的技術,允許琺瑯畫師更自由地將琺瑯運用在銅表面上,在顏色區隔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油畫繪在畫布方式。與油畫不同的是,琺瑯畫會保持色彩永不褪色。琺瑯畫師通常是極具術天分的畫家,對細節要有無比的專注度和把握能力。琺瑯手繪最困難之處,在於每次燒製的過程,顏色都會變淡,因此一位具經驗的琺瑯畫師在作畫前就要精確算出,怎樣通過多次的燒製,能讓顏色達到最終想要的效果,而精隨在於對於燒製時間的掌握,因為需要反覆高溫燒製,失敗風險增高,因此可謂稀有罕見的收藏。

藏寶盒正上方有畫家落款L.Cottutz,不同於大多數的琺瑯畫師,是臨摹其他古典大師的畫作,進行琺瑯微繪,他是以自由創作的方式,將人物的特色和文藝復興時期琺瑯畫的用色方式重新詮釋,這樣的畫法更考驗琺瑯畫師本身的創作功力。在Dictionary of Enamelling:History and Techniques一書對其的介紹:鑽研細節、用色講究的創作型琺瑯畫師,創作數量不多,多為皇室收藏。

這件作品本身的描繪文藝復興時期最權貴的梅迪奇家族,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洋文化藝術史上最璀璨的一頁,其中舉足輕重的推手,便是人稱『文藝復興教父』的梅迪奇(Medici)家族,這個佛羅倫斯的家族,不僅僅是義大利史上最富有的家族,也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藝術贊助者和收藏家,家族也出了幾位教皇和法國皇后。畫師在主題細節上的用心超凡,畫中的人物身著拉夫領(ruff),ruff是文藝復興時期獨具特色的服飾部件。高高的立領上裝飾著白色褶飾花邊,法語稱拉夫為夫萊茲(Fraise),從法王亨利二世(妻凱薩琳·德·梅迪奇)、亨利三世,一直到路易十三世( 父亨利四世;母瑪麗·德·麥地奇 )時代都非常盛行,特別是正式場合,拉夫是貴族男女服飾不可缺少的裝飾物。除了拉夫領之外,在衣著上及頭髮樣式地描繪都極為考究,服飾是典型佛羅倫斯貴族的穿著,飄逸的頭髮加上髮帽-運用了佛羅倫斯畫派藝術家波提且利 (代表作維納斯的誕生) 的女性形象。

整個繪製的畫面明顯地凸顯出以人物為主的構圖意念,因此將豐富明亮的色彩,運用在人物的描繪上,而背景的顏色上,則是相對的暗色系,但是花園中的花朵,樹木、樹葉等細節並不馬虎處理,而是以同樣細膩筆觸描繪,這種顏色對比的繪製方式,能夠將焦點聚集在人物身上,後方的景色則成為完美的映襯。珠寶盒上主要以兩個場景的描繪令人目不轉睛,一個是一位男孩將採集的鮮花獻給家族裡的女性長輩;另外一個則是雍容華貴、衣著考究的公爵迎娶貌美如花的年輕妻子,他牽著她的手,幾位花童在前面歡欣的高舉花環,一路上採擷鮮花,而祝福的人群全都盛裝,跟隨其後,整個畫面飽滿且生動的構圖,透過畫家的巧手,可以感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貴族氛圍。

在整件作品繪製完成後,運用paillons技術,這層技術讓琺瑯畫表面擁有寶石般的亮澤,並增加了空間和深度的視覺效果,paillons技術體現了利摩日琺瑯高超的技術標準。另外搭配琺瑯畫的主題,整個藏寶盒的外觀是文藝復興時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羽翼天使的形象。五面Limoges琺瑯手繪文藝復興風格的藏寶盒恰如其分地為19世紀的法國設計和工藝下了完美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