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拉雕塑品-兒童海克力斯

年代:1850

尺寸:底座直徑29公分    最寬37   高92公分

雕塑家:保羅·約瑟夫·雷蒙德·蓋拉德(Paul Joseph Raymond Gayrard)

 

 

 

描述

【雕塑家介紹】

保羅·約瑟夫·雷蒙德·蓋拉德(Paul Joseph Raymond Gayrard,1807年9月3日 – 1855年)是一位法國雕塑家,出生於法國克萊蒙費朗。

他從小跟隨他的雕塑家/雕刻師父親Raymond Gayrard學習,並且是François Rude弗朗索瓦·魯德(備註1)和David d’Angers皮埃爾-讓·大衛 (備註2)的學生。在歐洲的雕塑史上,師承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是19世紀的法國,有名的雕塑家之間很多都具有師生關係,經過老師的提點和指導,在創作的技巧和功力上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從師承的關係當中,不僅可以判斷出一位藝術家的學習脈絡,同時也可以對於他的創作水準和能力有一個概略性的認知。蓋拉德於1827年首次在沙龍展出他的作品,在1834年獲得二等獎章,並在1846年和1848年獲得一等獎章。他最後一次有記錄的展覽是在1855年。他在法國貴族和上流社會頗負盛名,並製作了當時許多名人的半身像,而且在動物雕塑方面擁有相當大的天賦。他的動物銅雕可以追溯到1846年~ 1848年,在沙龍當中展出馬、和狗等作品。他相當著名的不朽作品是巴黎聖克羅蒂德聖殿的四位使徒聖像(四福音書的作者)-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

 

【物件主題介紹】

這座雕像代表著一個披著狼皮的孩子,它以希臘神話中大力士海克力斯小時候的肖像畫為基礎(此形象最早很追溯至西元2世紀的羅馬雕塑-請參閱附圖中的佳士得拍賣資料),兒童海克力斯的形象確實以Nemean獅子的皮膚作為斗篷來描繪,野獸的腿綁在肩膀上。這個形象的概念來自於在16世紀活躍於佛羅倫薩的喬瓦尼·多梅尼科·坎皮利亞 (Giovanni Domenico Campiglia) 的畫作,他是是來自佛羅倫薩的意大利畫家和雕刻師,在美第奇家族的讚助下十分活躍,坎皮利亞受僱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繪畫和雕刻歷史題材和肖像。坎皮利亞與Antonio Francesco Gori在佛羅倫薩博物館合作了十多年,該博物館收藏了佛羅倫薩所有著名藝術家的圖像。坎皮利亞的貢獻於1734年發表,這促使教皇克萊門特十二世將他帶到羅馬。他與歷史學家喬瓦尼·加埃塔諾·博塔里合作,坎皮利亞製作了一系列對藝術家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的畫作,這些畫作是關於古羅馬著名的雕像,現在保存在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s,其中包括兒童海克力斯的畫作,而這些完成度極高的精緻畫作受到世人高度的讚賞。

這件大理石雕塑,雕塑家蓋拉德參考了坎皮利亞針對兒童海克利斯,西元2世紀的古羅馬雕塑的畫作,並加入自己的創作思維, 以更為豐潤的兒童身形來進行演譯,並將整張狼皮披覆在男孩身上,腳邊的火苗暗示的寒冷的天氣,男孩一手拉著狼皮衣,一手就著火苗取暖,這個取暖的瞬間,藉由雕塑家的巧思巧手,瞬間成為永恆。

備註1:

François Rude弗朗索瓦·魯德(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

呂德出生於法國中東部的第戎,開始在位於勃艮第公爵宮內的第戎美術學院學習課程,同時繼續從事家族企業的工作。他的老師是第戎博物館的副館長Louis Fremiet。魯德使用經典模型學習了繪畫和雕塑。Fremiet幫助保護魯德免於被拿破崙的軍隊征召入伍,並於1808年將他送到巴黎繼續學習。[3]

魯德於1808年8月在巴黎皇家美術學院開始學習,師從古典雕塑家皮埃爾·卡泰利埃。1812年獲得羅馬大賞。他的作品在凱旋門、羅浮宮、奧賽美術館和第戎美術館都可以欣賞到。

備註2:

Pierre-Jean David皮埃爾-讓·大衛(1788年3月12日 – 1856年1月4日)

有名的雕塑大師, 1810年獲得了Écoledes Beaux-Arts的二等。1811年,大衛贏得tête d’expression比賽,並在同年獲得羅馬大獎。他的名人半身雕塑十分有名,為他獲得超過500個獎章,,他為巴黎萬神殿山形牆所做的雕塑,以及在羅浮宮和凱旋門的作品讓他聲名大噪。

 

【珍貴的卡拉拉石-現已被國際地質科學聯盟指定為全球遺產石材資源】

當我們提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或大理石裝飾的建築裝飾時,首先會提到的便是卡拉拉大理石,卡拉拉是世界上稀有珍貴的石材之一。托斯卡納的卡拉拉市以其白色大理石而聞名。石材從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座卡拉拉山開採,並受到古羅馬人的高度評價,從古羅馬時期便開始被運用,當時稱為 “Luni marble”,是許多重要古羅馬建築的元素之一,包括

  • 古羅馬神廟
  • 萬神殿
  • 圖拉真凱旋柱Trajan’s Column
  • 馬可奧里略圓柱-位於羅馬市圓柱廣場的多立克柱式圓柱,柱身 擁有螺旋狀的浮雕。馬可奧里略圓柱是為了紀念羅馬皇帝馬爾 庫斯·奧列里烏斯而建造的

另外也被用來雕塑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品諸如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以及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聖殤』(又稱聖母憐子,現置於梵蒂岡城聖彼得大教堂 )另外還有世界各地有很多重要的建築都採用卡拉拉石。

  • Marble Arch, 英國倫敦牛津街
  • 維多利亞女皇紀念碑, 英國倫敦
  • 多薩瓜斯侯爵宮殿, 西班牙
  • 錫耶納主教座堂, 義大利
  • 謝赫扎耶德大清真寺, 阿布達比
  • 奧斯陸歌劇院, 挪威
  • 和平紀念碑, 美國華盛頓
  • 英國王愛德華七世紀念雕像, 英國伯明罕
  • 密爾沃基美術博物館, 美國威斯康星州
  • 羅巴噴泉, 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
  • 羅馬義大利寺廟
  • 格拉斯哥市政廳, 蘇格蘭

 

【測試藝術家的實力與決心-大理石雕塑】
下面是美國的Getty Museum蓋蒂博物館所發佈的影片,影片中的雕塑家嘗試用從前古代的工具來進行雕塑,我們可以一舉窺知,古董藝術作品當時是如何形塑而成。在您開始觀看這支影片之前,在此說明,通常藝術家在真正進行石材雕塑時,會有幾個習慣,因為石材體積十分巨大且沉重,所以通常有素描稿並運用泥塑雕的方式先將作品的大小和型制確定下來,在開始處理石材,不過也有部分的雕塑家(如同影片中的藝術家),會直接整理石材,先去大幅度除掉不需要的部分,將其大略的雕鑿成類似初胚的形式,然後在石材上畫出作品線條,然後運用工具一一雕琢,下面的影片將會帶領您了解,整個塑造的過程是如此漫長而辛苦,要開始細整的作業時,雕塑家手持的工具必須要以傾斜的角度來敲琢物件,角度越傾斜,越能得到精緻的表現,但是施作的時間也越發漫長,如果以垂直角度來敲擊,則會得到作為粗曠質感的紋理,最後為了得到光滑的表面,需要不斷運用工具來反覆研磨表面,已達成類似拋光的效果,所有使用工具的方式,將會大幅地決定物件的紋理、精細程度、和完善程度。
片名「用傳統工具雕塑大理石」(Carving Marble with Transitional Tools) https://youtu.be/PWUuGDovHEI

 

另外一支影片是由國家地理頻道所拍攝,採取上述提到的另外一種方式進行創作,將整個製作的流程用更為細節的方式來呈現,所以我們可以親眼見證到一件作品的完成是多麼的不易,藝術家全神投入,將物件的美感從擁抱石材開始,慢慢一刀一琢,使其具體形象化,不斷追求完善,藝術家的創作精神和對美的極致追求,將從藝術品中完全展現出來,呈現在世人面前。
片名「見證一件曠世鉅從由石塊中破繭而出」(Watch a Masterpiece Emerge from a Solid Block of Stone) https://youtu.be/2q5IVRkXJ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