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手繪琺瑯起始於15世紀中葉,在路易十一時期,傳至法國利摩日區域並於16世紀發揚光大,該時期的作品在英國的維多利亞及亞伯特博物館和紐約大都繪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均有相當出色的展覽品。當時因為國王的諭令,琺瑯彩繪的技術和製作特權僅限於幾個家族,而其所運用的材料和發展的技術,允許琺瑯畫師更自由地將琺瑯運用在銅表面上,在顏色區隔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油畫繪在畫布方式。與油畫不同的是,琺瑯畫會保持色彩永不褪色。
因為其製作的困難度和作品的稀有度,收藏這些物品者,通常為貴族或名流,而在此當中利摩日Limoges因為較早開始發展,因此其繪製技術的程度較歐洲其他國家更為細緻且精彩,整體來說,利摩日的銅胎琺瑯手繪有較為豐富的細節,在邊框裝飾上複雜的圖案,其意象的主題常來取材自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古典神話及寓言故事
約1530年發展出Grisaillé技術風格,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呈現黑白的,通常是燒上一層“黑色”琺瑯當作底色,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深的黑莓色,有時是非常深的藍色,然後用Blanc Limoge的白色單色琺瑯繪製,反覆其作業然後達成構圖。在大約1530年至1560年之間,琺瑯手繪陸續加入其他色彩,燒製時的溫度控制需要非常花心思的注意,以確保各種顏色的呈現,而邊框的金色,則需要加入水銀來燒製,除了金色之外,特殊的顏色通常都只能在燒製最後階段,經過短時間燒製。琺瑯畫師通常是極具術天分的畫家,對細節要有無比的專注度和把握能力。琺瑯手繪最困難之處,在於每次燒製的過程,顏色都會變淡,因此一位具經驗的琺瑯畫師在作畫前就要精確算出,怎樣通過多次的燒製,能讓顏色達到最終想要的效果,而精隨在於對於燒製時間的掌握,因為需要反覆高溫燒製,失敗風險增高,因此可謂稀有罕見的收藏。
花瓶畫家落款L.Cottutz,不同於大多數的琺瑯畫師,是臨摹其他古典大師的畫作,進行琺瑯微繪,他是以自由創作的方式,將人物的特色和文藝復興時期琺瑯畫的用色方式重新詮釋,這樣的畫法更考驗琺瑯畫師本身的創作功力。在Dictionary of Enamelling:History and Techniques一書對其的介紹:鑽研細節、用色講究的創作型琺瑯畫師,創作數量不多,多為皇室收藏,此花器小而精緻,兩面各以一個小天使的活潑姿態作為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