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KPM手繪瓷版畫

窯廠:KPM Berlin

年代:1890

尺寸:寬26 高32 cm

備註:外框是原始老件、未換過

 

描述

Original Artist:Jean Baptiste Greuze

讓-巴蒂斯特·格勒茲(法語:Jean-Baptiste Greuze,1725年8月21日-1805年3月4日),18世紀法國畫家。與同時代描繪宮廷和神話為主的畫家不同,格勒茲擅長描繪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和筆觸細膩的肖像畫。他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畫家,相信大家對於他的畫作都不陌生,請參閱圖片。

Greuze生於索恩-羅亞爾省的小城圖爾尼,很小就顯示出繪畫才能,由於得到里昂畫家夏爾·格朗東的賞識,格勒茲得以到里昂學畫,後來又隨來到巴黎。Greuze進入巴黎的皇家學院,由於他一系列的作品,為自己贏得很好的名聲,並被鑑賞家拉·里烏·德·儒利看中,他於1755年沙龍中展出了自己的作品《Aveugle trompé》並成為學院正式會員,他的畫風受到17世紀的荷蘭大師的影響。1759年,他結識了Denis Diderot,在他的鼓勵下,他嘗試將畫作演繹得更具戲劇風格,Greuze通過諸如The Village Betrothal(1761)和The Father’s Curse and the Prodigal Son等作品,獲得了廣泛且高度的讚譽。在1765年達到鼎盛時期,他在沙龍展出了13件作品,而所有的作品都帶有高度社會教育和道德勸說的概念。

但他並非一路一帆風順,他希望能夠以一位歷史畫畫家的身分被學院所認可,因此在1769年展出大型的他的歷史畫作品Septimius Severus Reproaching Caracalla《塞維魯和卡拉卡拉》,但因為他出色的肖像畫作,某種程度掩蓋了其歷史畫的特殊性,以至於學院和他產生歧異,直到1804年法國大革命以前,不再參加學院的沙龍畫展。雖然學院產生衝突,但他的藝術職業生涯能繼續蓬勃發展。他得到如Ange Laurent de La Live de Jully(1725-1779),俄羅斯皇后凱瑟琳二世(1762-1796)和蓬巴杜侯爵(1721-1764)等重量級藝術贊助者的青睞,他對抗學院的精神,提升了他作為叛逆天才的聲譽。目前在羅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皇室的Royal Collection Trust均展出他的作品,其中以羅浮宮館藏最為豐富。

【關於瓷版畫不可不知的二三事】

瓷版畫的繪製運用到非常特殊的技巧而且在在製作的過程中有重重難關,在18世紀的瓷版畫數量極少,瓷版畫家們第一個要克服的是用來作畫的瓷板,製作瓷板的材料在1000度的窯裡面會展生變化,高度會縮小16%、厚度會薄14%,接下來把沒有裂掉表面完整的瓷版,手工浸入均勻覆蓋的液體釉料中,釉料的水分很快被多孔的瓷版吸收,形成無光澤的外觀,接下來進入二次窯燒,這次入窯的溫度是高溫1400-1450度,接下來就會是能夠在上面作畫的堅硬、白色有點半透明且質地細膩可供作畫的瓷板。

瓷版畫稀少的第二個且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能用來繪製的色彩很少,像黑色或棕色這種重要的基礎色都尚未能夠調配供瓷版畫使用。而造成此造成瓷版畫失敗的原因如顏色過於黯淡、過於蒼白、畫像顏色不能顯色等,而如何突破困境的方式,瓷版畫家們不斷進行討論,但就算成功研發出來,瓷版畫所使用的顏料依舊實非昂貴。

第三個難關在於窯燒。第一種技術在稱為釉下彩,但是這種技術不用於瓷版畫,因為能承受第二次窯燒的顏色非常少,而且應用上也顯示不出圖面的深度。

第二種技術稱為釉上彩,在第二次窯燒後再上色,之後再次窯燒以確保上色成功。通常一片顏色層次分明的瓷版畫,需要進行12~15次(有時候更多次)不同溫度窯燒,以便讓不同顏色的釉料顯色,以需要高溫顯色的塗料先上,最後以低溫顯色的塗料做為結束,而且在繪畫時,畫家必須考量到釉料經過窯燒之後顏色的變化,溫度上的控制十分重要,在尚未發明溫度控制技術的當時,所有的窯燒都是人為柴燒,其困讀難度想見一般,窯加熱和冷卻一次需要10小時,平均每塊瓷版畫至少都需要入窯120時小時。
瓷版畫家在上次的時候通常是一個個小區塊局部上色,然後逐次增強其亮度和顏色的,因此越大塊、運用色彩越多的瓷版畫,所要窯燒的次數就越多,這當中最困難繪至的是皮膚的顏色,因為入窯之後燒出的顏色可能有極大比例都不盡理想,因此瓷版畫家花最多時間處理的就是畫中主題人物的身體露出、看到皮膚之處,這是最大的挑戰。除此之外,在瓷版畫上沒有所謂的白色顏料,您看到白色的部分,是畫家將要呈現白色的區域跳過留白,如果白色的部分為不規則圖形,在留白的作業上更需小心翼翼,免得破壞構圖。不能大區域的上色,而且上色必須是薄層,最主要是避免顏料入窯燒製後產生小碎片或剝落,因為一旦入窯之後,所有錯誤都無法挽救。

一片瓷版畫可能在入窯的瞬間變成一塊令人驚艷、非凡傳世藝術品,但也可能轉瞬間便成一文不值失敗之作,尤其是將油畫作品轉繪至瓷版畫,再現油彩本身的鮮明,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瓷版畫家偉大之處,在於其需要具備有『雙重視覺』的能力,能夠從釉料上色(上色的釉料顏色和作品的成色完全不同)之初就看出其經過窯燒之後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因此在調製顏料、下筆時需要不斷的揣摩,包括顏色上和場景上搭配如何更具有豐富性和深度。

綜合上述的說明,因為製作瓷版畫的成本極為昂貴,工時漫長、工序細節繁複,而且施作需要小心謹慎,溫度及顏料上的控制等,因此瓷版畫十分稀有,而越大塊、構圖複雜且顏色多彩的瓷版畫也具有相當高的收藏性,當然在窯廠內能夠操刀繪製瓷版畫的畫家,都是當時窯廠首屈一指的首席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