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關於雕塑家》
Jean-Baptiste Révillon (1819年 – 1869年),一位活躍於19世紀法國第二帝國時期的學術派雕塑家。 藝術家生平 Jean-Baptiste Révillon 於1819年出生於巴黎,並於1869年在巴黎去世,他的藝術生涯完整地跨越了19世紀中期。他師從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 Jean-Jacques Feuchère,接受了正規的學院派訓練。從1840年開始,Révillon 便積極參與當時最重要的官方藝術展覽——巴黎沙龍 (Salon de Paris),並持續展出作品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這代表他在當時的藝術界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風格符合官方和學院派的審美標準。此外,Révillon 也參與了當時國家重要的公共藝術項目,例如羅浮宮的裝飾工程,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法國藝術界的地位。他的創作風格屬於新古典主義晚期或學術派雕塑,擅長處理古典、宗教和寓言性的題材。
《作品介紹》
本件作品是 Révillon 典型風格的展現,屬於19世紀法國學術派青銅雕塑,其主題是古典藝術中常見的 Putti形象,可以是之為新古典主義的演繹。Putti通常被視為小愛神丘比特或天真無邪的小天使,象徵著愛、生命與歡樂。直接源於文藝復興和古羅馬藝術中的小愛神丘比特形象。藝術家藉由這些幼童,表達寓言式或神話式的情感,而非僅是單純的裝飾。這種對古希臘羅馬美學的推崇,是新古典主義的核心精神。本件雕塑呈現出極強的動態感和戲劇性。三位幼童以一種生動的姿態被定格,可能是在玩鬧、爭搶或頑皮的嬉戲。藝術家通過精湛的技藝捕捉了這一瞬間的張力與活力。作品雖然充滿動感,但人物的解剖結構和肌肉線條是經過嚴格訓練和精確刻畫的,符合學院派對人體比例的嚴格要求。整體造型(輪廓)是緊湊且有力的,展現出一種古典的力量感和平衡感。
這件雕塑體現了 Jean-Baptiste Révillon 作為一位學院派藝術家,對古典美學原則的繼承與創新。它在維持古典形式的基礎上,融入了19世紀中產階級對裝飾性和生活情趣的追求,使得這類雕塑在當時的法國社會中極為流行。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