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創作是一種透過各種形式將人類從原始到複雜情緒傳遞再現的媒介,
可以是一段旋律、一行文字、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幅畫。
所謂的Genre Pinting指的是一種畫作的主題風格中文可以稱為風俗畫,
風俗畫家是最早的影像創作者,他將觀察到的日常風景切割聚焦,
讓人們透過彷如電影分鏡的畫面,品味不同時代、不同生活方式的日常,
而人的一生就在這些日常百態中娓娓道來。
【Pietra Dura創作大師介紹】
喬瓦尼·蒙特拉蒂奇 (Giovanni Montelatici) 被公認為重振了Pietra Dura的高超技巧,這種藝術自 19 世紀中葉以來一直在不斷衰落。 1898 年,他與來自佛羅倫薩附近穆傑羅的藝術家伽利略·奇尼(Galileo Chini,卒於 1957 年)開始做生意,兩人在 1900 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聯合展出,他們的鑲嵌作品《
天使報喜》場景桌子贏得了博覽會金獎。繼在巴黎取得成功後,蒙特拉蒂奇在阿諾爾福大街 (Via Arnolfo) 建立了一家名為 La Musiva 的大型工作室,並任命奇尼為其藝術總監。 20 世紀初,蒙特拉蒂奇的兩個兒子馬裡奧 (Mario) 和 阿方索 (Alfonso) 加入了蒙特拉蒂奇的創作事業,他的藝術作品遠銷海外,獲得專業藏家、藝廊和博物館所收藏。受到托斯卡納馬基艾奧洛畫派和義大利南部藝術家的繪畫和主題的啟發,製作涵蓋了各種各樣的主題,特別強調家庭生活和鄉村生活的場景。在硬石鑲嵌畫中,人物形象的刻畫難度非常高,尤其是五官、手腳的精確線條,以及人物甚至動物的動作與神態。藝術家經常需要使用上百塊顏色與質地各不相同的石材來刻畫僅僅一個人物。
這件作品的原畫《早餐餐桌》是一幅深受喜愛的風俗畫,有不同材質的演繹。義大利畫家彼得羅·薩爾蒂尼( Pietro Saltini ) 曾在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學習,並成長為該國最傑出的風俗畫家之一。喬瓦尼·蒙特拉蒂奇 (Giovanni Montelatici) 製作的同樣主題的鑲嵌板畫由安娜·瑪麗亞·馬西內利 (Anna Maria Massinelli) 出版的《Painting in Stone》(請參閱下方圖片),第 113 頁,圖 78。
【原創作畫家和畫作介紹】
彼得羅·薩爾蒂尼Pietro Saltini先學習古典技法,後進入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學習,師從阿戈斯蒂諾·萊西Agostino Lessi教授學習場景設計,師從拉斐爾·馬蒂尼Raffaello Martini教授學習透視與裝飾,師從
恩里科·波拉斯特里尼Enrico Pollastrini教授學習人物造型。並在 1877 年佛羅倫斯展覽會上榮獲銅獎。並成為佛羅倫斯學院的客座教授。《早餐餐桌》是他的創作當中非常受歡迎的Genre Painting風俗畫,這個主題創作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風俗畫常見定義就是通過畫筆描繪出從事日常活動的普羅大眾,生活中各種樣貌,著重在非特殊身份地位的人物,與歷史繪畫或人物肖像畫明顯不同,透過畫作來反映一般世俗生活,更有甚者則是創造出隱含寓意的畫面,也因此逐漸成為資產階級或中產階級所喜歡的主題。
【何謂Pietra Dura】
Pietra Dura也就是硬石鑲嵌起緣於古羅馬,硬石泛指的是從滑石到雪花石這個範圍的寶石及半寶石,早期用於建築外觀諸如地板、牆壁等等…而在中世紀期間墓葬及祭壇上也會運用這種技術,但主要為幾何鑲嵌;在拜占庭帝國時期曾經一度發揚光大,這時鑲嵌主要用做宗教禮儀等器具上的裝飾藝術,然而這項技術卻隨著拜占庭帝國的沒落而逐漸失傳,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再次出現。
文藝復興的幕後推手:梅迪奇家族與這項失傳技術能夠再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西元1588年,梅迪奇大公費迪南多一世在佛羅倫斯設立了Opificio delle pietre dure硬石工坊,這座工房當初設立的目的便是修復古時期多寶石鑲嵌的作品以及到處搜羅關於此項技術的手稿、文獻好讓硬石鑲嵌再次發揚光大。而這座工房也一直存續到今日,目前也是全球藝術修復領域的領導者。
所謂Pietra Dura是利用高水平的打磨技術將石頭切割成許多不同形狀的小塊,石匠再一一將這些形色各異的原石(通常是半寶石)鑲在黑色大理石底板上構成一幅完整的構圖,通常在設計上會先在底材上構圖,再依照需要的輪廓與顏色去切割適合的石塊。早期的Pietra Dura常見的構圖元素有花卉、幾何、裝飾藝術、甚至人物等,這樣石面鑲嵌通常採用較大體積的鑲材,每一個切割出來的石面就等於一部分的輪廓,因應不同的主題,運用石材原有的花紋和顏色,搭配高技術的切割和排列,組成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