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藝術的主要內容不是模仿自然,而是模仿「行動中的人」,所以藝術品當中展現出來的是人的思想、意念,不論中西方,這些傳世的藝術品當中,不僅表達出創作者的個人美學,更多時候這些所費不貲的巨作,展現出來的是君主和權貴之間的品味和生活縮影。
☆☆★★☆☆★★☆☆★★☆☆★★☆☆★★☆☆★★☆☆★★☆☆★★☆☆★★☆☆★★
在 19 世紀末的巴黎,一個被稱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時期,藝術和奢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在這個光輝歲月裡,一位德裔細木工(ébéniste)約瑟夫-埃曼努埃爾·茨維納(Joseph-Emmanuel Zwiener,約 1848 年生,卒於 1925 年),以其對古典風格的華麗再造,將法式傢俱製造推向了新的極致。
茨維納於 1849 年左右出生於德國,但他深知要成就偉大,必須前往當時世界的藝術之都。約 1880 年至 1895 年間,他將工作室設立在巴黎的 Rue de la Roquette,迅速崛起為傢俱界最閃耀的新星。
他的技藝精湛,很快便獲得了歐洲皇室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委託,茨維納為其製作了經典「國王辦公桌」的複製品,這項成就無疑確立了他作為頂級工匠的地位。
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毫無疑問是在 1889 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憑藉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作品,他一舉奪下金獎。評審團毫不吝惜地讚美他:「其青銅鑲嵌傢俱的華麗、大膽與精緻,使其初次參展便位列第一。」這份榮耀,部分歸功於他與天才雕塑家萊昂·梅薩熱(Léon Messagé)的緊密合作。
然而,茨維納的歷史留下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謎團。當前的學術研究傾向於認為,約瑟夫-埃曼努埃爾·茨維納與另一位曾為威廉二世皇帝製作傢俱的柏林細木工 尤利烏斯·茨維納(Julius Zwiener),極有可能是同一位製作者。他在 1895 年左右離開巴黎,回到柏林接受德皇的委託,此後便不再有他在巴黎活動的記錄。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巴黎的工作室隨後被另一位重要的同鄉巨匠François Linke接管。Linke不僅繼承了工作室,還繼續與茨維納的雕塑家萊昂·梅薩熱合作。據聞1875年Linke剛到巴黎時,曾在他的工作室學習,導致茨維納的許多作品經常被誤認為是林克的早期作品。
洛可可一詞源於法語Rocaille e Coquille,簡稱為Rocaille,意大利人將其誤傳為Rococo。洛可可風格是路易十五時期在法國宮廷中形成的一種室內裝飾手法,並成為18世紀歐洲蔚為風潮的造型裝飾藝術。不同於路易十四時期的巴洛克風格,強調傢俱繁華氣度來彰顯君主權威,路易十五時期的傢俱迷人、優雅、輕盈,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感,以複雜的波浪曲線模仿了貝殼、岩石的外形,巧妙地描繪當中的纖巧和華麗,將之提煉成一種藝術形式。茨維納的藝術風格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復興主義,他專注於重新詮釋 18 世紀的法式古典風格,尤其專注於路易十五的洛可可風格,並融入了時代所需的極致奢華感。
《 何謂capriccio 》
- 現實與虛構的融合:Capriccio 作品的核心在於它並非完全忠實於現實。畫家會將來自不同地點的真實建築物(例如羅馬的競技場和威尼斯的水道),重新置想像的設定或特徵之中,於或是將真實存在的建築物描繪成廢墟狀態,甚至加入完全虛構的建築結構或元素。
- 幻想與自由組合:這些建築和景觀元素往往以一種任意、非邏輯或出人意料的方式被排列組合,創造出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場景,透過自由地改變建築物的比例、所在的位置,甚至是將兩個不同地理環境的物件放置一起。17世紀,菲利波‧巴爾迪努奇Filippo Baldinucci 將之定義為:對作品主題的夢幻般的詮釋,這種詮釋源自於自由的想像。
建築師大衛‧邁爾尼克(David Mayernik)列舉了《隨想曲》中的四個主題:
- 以不熟悉的方式並列主題
- 想像主題的不同狀態,例如未來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破壞或磨損
- 改變主題的大小和比例
- 對宏偉的建築特徵進行隨意改動,例如城市、噴泉等。
- 想像的美學:Capriccio 畫作常帶有「如畫」(Picturesque)的特質,強調視覺上的趣味性和絕佳的想像力,而非注重地理或歷史再現的準確性。此類型的創作充斥一種浪漫、懷舊的氛圍。
Capriccio 就像是藝術家將不同的建築積木和風景元素,強調的是藝術家運用本身底蘊中的美學,透過獨有的視角以及奇思妙想,允許完全自由的演繹,透過虛構物件的形式,重新建構出一個富有獨特魅力和充滿詩意的世界。這些作品深受參與「壯遊」(Grand Tour)的歐洲貴族和收藏家的喜愛。
《 關於特殊技法-Vernis Martin 》
在十七世紀末,許多歐洲家具師傅正流行研究一種源於亞洲的家具漆器技法(在當時的日本工藝裡,它的生產過程屬於高精緻度,高單價的) 他們從當時的中國進口漆器的原料 ,由於這種漆的表面散發著一種有深度,如緞面ㄧ般的優美光澤。
在當時德國、英國、荷蘭以及法國皆有大師開始著手嘗試這類技法。巴黎聖安東尼區是一個住著許多鍍金,木工師傅以及家具製作大師的地方,當然對這個獨特的漆器技法早有所聞,也極力嘗試不同的配方來實現這個美麗的漆面光澤,而這些大師裡最有名的就屬Martin兄弟 – Guillaume與Etienne-Simon 這對兄弟早已摸透且熟練了這項技法,並自己開發了名為Vernis Martin的漆器技法(在完成的漆器表面加上歐洲風格的主題的手繪,而該技術後來被廣泛運用在許多家具物品上) 並且持續不斷的研究,精益求精。
其中他們所製作的品項上面就完整的呈現了漆器的深度與美麗的繪圖,在皇家貴族的圈子裡非常吸晴,頗受青睞。當時各家工匠的漆器配方皆不外傳,有的工匠則開發出了不同顏色的漆器,例如藍色、藍色、黃色等等,有別於亞洲傳統的黑色或紅色,法國當時的漆器專家將這個新興技法運用在各類物品上,常見於高價位的傢俱、木材版的塗色、室內裝飾物、珠寶及樂器等等,甚至到馬車與馬具,在所謂巴黎人或歐洲貴族的生活圈子裡皆有這項漆器技法的,其運用之豐富,早已超越他們當初所追求的東方漆器,這多虧了歐洲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美學、實驗精神以及這些工匠大師們對於漆器技法不斷創意、嘗試、運用以及積極的展覽,完整實現了所謂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