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瓷版畫-Vestal Virgin

Artist:After A. Kauffman

尺寸:寬12 x 高14 cm

 

Categories: ,

Description

Vestal Virgin為Angelica Kauffmann之作

瑪麗亞·安娜·安吉莉卡·考夫曼

(英文:Maria Anna Angelika Kauffmann,1741年10月30日-1807年11月5日)

皇家藝術研究院成員,通常稱為 安吉莉卡·考夫曼,是一位瑞士新古典主義畫家。

她的職業生涯主要在倫敦和羅馬度過,作為一個歷史畫家而被人們銘記。

考夫曼是一位擅長肖像畫、景觀和裝飾畫的畫家。

她也是1768年在倫敦成立的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兩位女性創始人之一。

【關於瓷版畫不可不知的二三事】

瓷版畫的繪製運用到非常特殊的技巧而且在在製作的過程中有重重難關,在18世紀的瓷版畫數量極少,瓷版畫家們第一個要克服的是用來作畫的瓷板,製作瓷板的材料在1000度的窯裡面會產生變化,高度會縮小16%、厚度會薄14%,接下來把沒有裂掉表面完整的瓷版,手工浸入均勻覆蓋的液體釉料中,釉料的水分很快被多孔的瓷版吸收,形成無光澤的外觀,接下來進入二次窯燒,這次入窯的溫度是高溫1400-1450度,接下來就會是能夠在上面作畫的堅硬、白色有點半透明且質地細膩可供作畫的瓷板。

瓷版畫稀少的第二個且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能用來繪製的色彩很少,像黑色或棕色這種重要的基礎色都尚未能夠調配供瓷版畫使用。而造成此瓷版畫失敗的原因如顏色過於黯淡、過於蒼白、畫像顏色不能顯色等,而如何突破困境的方式,瓷版畫家們不斷進行討論,但就算成功研發出來,瓷版畫所使用的顏料依舊實非昂貴。

第三個難關在於窯燒。第一種技術在稱為釉下彩,但是這種技術不用於瓷版畫,因為能承受第二次窯燒的顏色非常少,而且應用上也顯示不出圖面的深度。

第二種技術稱為釉上彩,在第二次窯燒後再上色,之後再次窯燒以確保上色成功。通常一片顏色層次分明的瓷版畫,需要進行12~15次(有時候更多次)不同溫度窯燒,以便讓不同顏色的釉料顯色,以需要高溫顯色的塗料先上,最後以低溫顯色的塗料做為結束,而且在繪畫時,畫家必須考量到釉料經過窯燒之後顏色的變化,溫度上的控制十分重要,在尚未發明溫度控制技術的當時,所有的窯燒都是人為柴燒,其困讀難度想見一般,窯加熱和冷卻一次需要10小時,平均每塊瓷版畫至少都需要入窯120時小時。
瓷版畫家在上次的時候通常是一個個小區塊局部上色,然後逐次增強其亮度和顏色的,因此越大塊、運用色彩越多的瓷版畫,所要窯燒的次數就越多,這當中最困難繪至的是皮膚的顏色,因為入窯之後燒出的顏色可能有極大比例都不盡理想,因此瓷版畫家花最多時間處理的就是畫中主題人物的身體露出、看到皮膚之處,這是最大的挑戰。除此之外,在瓷版畫上沒有所謂的白色顏料,您看到白色的部分,是畫家將要呈現白色的區域跳過留白,如果白色的部分為不規則圖形,在留白的作業上更需小心翼翼,免得破壞構圖。不能大區域的上色,而且上色必須是薄層,最主要是避免顏料入窯燒製後產生小碎片或剝落,因為一旦入窯之後,所有錯誤都無法挽救。

一片瓷版畫可能在入窯的瞬間變成一塊令人驚艷、非凡傳世藝術品,但也可能轉瞬間便成一文不值失敗之作,尤其是將油畫作品轉繪至瓷版畫,再現油彩本身的鮮明,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瓷版畫家偉大之處,在於其需要具備有『雙重視覺』的能力,能夠從釉料上色(上色的釉料顏色和作品的成色完全不同)之初就看出其經過窯燒之後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因此在調製顏料、下筆時需要不斷的揣摩,包括顏色上和場景上搭配如何更具有豐富性和深度。

綜合上述的說明,因為製作瓷版畫的成本極為昂貴,工時漫長、工序細節繁複,而且施作需要小心謹慎,溫度及顏料上的控制等,因此瓷版畫十分稀有,而越大塊、構圖複雜且顏色多彩的瓷版畫也具有相當高的收藏性,當然在窯廠內能夠操刀繪製瓷版畫的畫家,都是當時窯廠首屈一指的首席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