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微型馬賽克鑲崁黑色大理石手工雕刻桌 (經典Doves of Pliny圖型)

年代:1820~1830

尺寸:桌面直徑92 高73公分

 

描述

此張桌子是黑色大理石塑中央鑲嵌著微馬賽克與周圍六個更小塊的微型馬賽克,中央的微型馬賽克描繪了“Doves of Pliny”,為18及19世紀在微型馬賽克藝術家最推崇的圖像,起源於1737年在Tivoli地區、羅馬皇帝Hadrian的別墅裡所發現的大型的馬賽克,該圖像也稱為“Capitoline Doves”(最早圖像來自於77年Pliny the Elder老普林尼的百科著作『自然史』,他以此書名流後世)。中央圖像的周圍環繞著圓形微形馬賽克圖飾,描繪了著名的古羅馬建築遺址,包括古羅馬廣場各處的細景和羅馬競技場、勝利者海克力斯神廟(義大利羅馬的屠牛廣場,它周圍環繞著希臘風格的柱廊),然後是羅馬奧雷利亞城牆中的一個大門,下面的部分顯示了萬神殿前面的方尖碑、提圖凱旋門,還有羅馬廣場的即視圖,其中包括維斯帕先神廟和提圖斯神殿,火神神廟和土星神殿。

【知識學堂-細說微型馬賽克】

我們經常將馬賽克與古羅馬藝術聯繫在一起,在古羅馬文明時期,從大約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5世紀,馬賽克製作達到了巔峰。羅馬工匠用以裝飾私人住宅的樓層和牆壁以及公共建築。在這裡指的是由運用小塊的獨立碎石、玻璃或陶土拼製而成的大型圖像,用於覆蓋在別墅裡的整個樓層和牆壁。馬賽克鑲嵌藝術家在古代以及後世都備受到高度尊敬。在西羅馬帝國公元約500年左右衰落之後,馬賽克製作的藝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在公元6世紀至15世紀之間的東羅馬帝國興起 – 即後來被稱為的拜占庭帝國。在拜占庭時期,我們最先看到使用tesserae的馬賽克,就如同後來所見精細的’微型馬賽克’一樣小。最著名的拜占庭馬賽克的例子可能是12世紀的基督形象 – 以驚人的細節呈現 – 裝飾在君士坦丁堡(現今的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的一面牆上。儘管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但許多馬賽克鑲嵌工匠的名字從未被記錄下來,並不像繪畫作品,他們很少在作品上署名。

而所謂的“微型馬賽克”具體上意指在18世紀末發展起並用於生產這些微小馬賽克塊的技術。微型馬賽克的製作誕生於人們對古羅馬藝術的興趣處於歷史最盛的時期:新古典主義時代。“微型馬賽克”一詞是由著名的英國裝飾藝術收藏家Arthur Gilber爵士(1913-2001)所創,1971年Arthur Gilbert在倫敦看到了一個非常別緻的物件:一個裝飾有羅馬神-巴克斯肖像的小型糖果盒。Gilbert對於糖果盒上他起初認為的精緻琺瑯肖像特別印象深刻。仔細觀察後,他很驚訝地發現這幅肖像實際上並不是琺瑯,而是由數以千計的微小玻璃片組成。他所發現的就是我們目前稱之為微型馬賽克micromosaic,在此之前被稱為”羅馬馬賽克”,運用鑲崁技術將微小的馬賽克碎片組合而成一幅美麗、珍貴的圖像。Gilbert非常著迷且一生致力於蒐集微型馬賽克,隨後並全數捐贈於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這是一種極度費力和艱苦的藝術表現形式,只有技術純熟的工匠才承擔得起此項任務。首先,將不同顏色的玻璃碎片放入爐中並熔化:這種熔化的玻璃在義大利語中稱為”smalto”。然後將在爐中的”smalto”拉出細長的絲狀線條,將其冷卻後將其切成數百個微小的立方體或鑲嵌物。這些鑲嵌物可以被製成各種顏色,因為是玻璃材質,其色澤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因此,至今所見的微型馬賽克與兩百年前首次被製作出來時如出一轍。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微型馬賽克才會如此罕見並備受追捧。

微型馬賽克鑲嵌工具使用鑷子將數百甚至數千個微小的鑲嵌物,安置到銅、金或大理石托盤上,以慢乾的膠合劑黏合,整個畫面都經過拋光處理,以獲得光滑均勻的表面,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細部和美麗的場景。這些馬賽克可以是相當大的面板或鑲嵌在桌面上或掛在牆上的裝飾板,但更常見的是製成小得多的橢圓形或圓形裝飾板,作為珠寶佩戴,併入吊墜、項鍊、耳環、胸針、戒指或製成珠寶盒等。

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期間,通常在羅馬製造,並出口到倫敦或巴黎。這些是精湛的藝術成果,是以數以千計的獨立小方塊(稱為tesserae)組成,以拼製成更大的圖像。其中極為優良的微型馬賽克,由於鑲嵌物太微小以至於肉眼無法辨識,因此整體圖像看起來如同一幅畫。極為稀有的微型馬賽克可以容納每平方英寸超過5,000塊鑲嵌物!微型馬賽克的品質取決於所使用鑲嵌物的細微程度(越小越好)以及工匠在排列組合鑲嵌物時如何使其達到賞心悅目的技巧。

微型馬賽克使用於各廣泛主題,但大多數主題最常用於描繪現代與古羅馬建築和景觀場景。通常包括羅馬競技場、萬神殿、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古羅馬廣場、聖天使城堡和君士坦丁凱旋門。花卉、鳥類和動物也是微型馬賽克作品特色,並且在微馬賽克中重現了幾幅義大利古代大師畫作。而這當中最知名的圖像是 ‘Doves of Pliny’ 或稱為‘Capitoline Do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