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KPM窯廠150週年蝴蝶花卉不規則描金盤

 

年代:1913年 (KPM Berlin窯廠 150 週年紀念特殊窯印)

尺寸:寬 33.5  深 24  高 5  公分

備註:此價格不含運

 

 

描述

【細數KPM的流金歲月.璀璨風華】

KPM Berlin創立於1751年,全名是Koniglicher Porzellan-Manufaktur Berlinm。當時普魯士國王菲特列大帝特許毛料製造商威格利成立柏林瓷工坊。不但為其提供場地,還特准其享有原料關稅自由權。但最終因無法突破技術上的困境以及七年戰爭的影響,此雙重原因迫使威格利於1757年無奈放棄。

1761年,商人葛茲戈夫斯基接收威格利瓷器製造的機器以及人力,並四處招募受過嚴格訓練的塑模師以及畫師,聘請麥爾(Friedrich Elias Meyer)為造型總監,又聘請包姆(Karl Wilhelm Bohme)、克利普菲爾(Karl Jakob Christian Klipfel)、波曼(Johann Balthasar Borrmann)等繪製手藝超群的繪師,並取得皇室許可將工坊更名為「柏林皇家瓷工廠」,儘管窯廠的作品在藝術價值和技術水準上都相當精彩,仍舊於1763年因財政困難而宣布停產。同年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決定花費巨資來收購KPM瓷廠,以確保其營運,並以國王之名,將布蘭登堡選帝侯爵微紋上的「藍色權杖」作為KPM的商標窯印。

將近260多年來的窯廠延續發展和進步,從製作模型、塑型到上彩,KPM是當今世上極少數仍堅持全手繪的窯廠,其創作尊貴之處在於雕工精緻的瓷盤浮雕和細緻優雅的彩繪。

我們可以說,沒有腓特烈大帝的藝術鑑賞和全力支持,就沒有KPM窯廠今日獨領風騷的一面,普魯士地區皇室Haus Hohenzollern家族當中,沒有一位能像腓特烈大帝兼具獨到的藝術美感及超強的執行力。他希望藉由瓷器的輸出來帶來的富裕,振興產業榮景和國家建設,因此對KPM窯廠的設立和管理投注十分的精神、全力參與,不僅統籌窯廠內部的技術人員和畫師,並全程參與瓷器製作的流程,而腓特烈二世本人也投入藝術設計的部分,因此確立了所謂的普魯士洛可可風格,並且因此延伸出許多裝飾元素,他將這些元素運用於瓷器的繪製、建築、傢俱和畫作等等。而他本人所親身參與第一套吻合德國洛可可風格概念的瓷器,是一整套大型晚宴餐瓷組,這個花色稱之為 Reliefzierat,是他和窯廠內的塑型大師麥爾(Friedrich Elias Meyer)共同創作,其花色中的金色浮雕花葉,剛好和他在德國波茨坦的新宮 ( Neues Palais ) 中晚餐室牆面的立體浮雕有完美的呼應。

當時整個夏宮-無憂宮 ( Sans Souci Palais ) 內和所有朝廷大臣所用的 大型餐具組都由腓特烈二世一手包辦,親自設計並監督完工,其所完成的瓷器在精緻度上和品質上都展現出卓越的品質,頓時讓KPM Berlin的瓷器揚名立萬,成為歐洲各國皇親國戚所爭相競逐的收藏焦點。腓特烈大帝更開創了以KPM瓷器作為皇家贈禮的外交傳統,也因此KPM瓷器成為英國、法國、俄羅斯、西班牙、瑞典、荷蘭等國家宮廷的臻藏。

包括波茨坦皇宮、布雷斯勞皇宮、柏林皇宮、無憂宮、夏綠蒂宮等,腓特烈大帝總共向KPM窯廠訂製21組宴會餐具組及450件藏品,其中的普魯士洛可可風格宴會餐具組如:浮雕裝飾系列(The Rocille)具有洛可可風格優美的曲線並以立體貝殼飾紋,使原本平坦的瓷器增添另一種韻味,另外還有古希臘羅馬風格裝飾系列、新風格裝飾系列,均為塑型大師麥爾(Friedrich Elias Meyer)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