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明治時期銅胎珐瑯大花器

尺寸:瓶身圓徑52公分、高148公分
底座圓徑52公分、高23公分
年代:1890
註:瓶身光影色差爲表面反光,實品顏色正常

描述

作品簡介
該花瓶於明治時期(1868-1912年)在日本精製而成。明治時期通常被稱為cloisonné的“黃金時代”,創造了精美的大型琺瑯作品,例如此花瓶。不僅在日本,而且在與日本有商貿關係的歐洲,這些物品都非常受歡迎。
這個大花瓶放在一個漆木底座上,該底座上裝飾著精美的滾動葉狀圖案,並擱在日式風格的彎曲腳上。該花瓶具卵圓形的身體,高大的狹窄脖子和喇叭形廣口邊緣。花瓶裝飾著琺瑯的白色和粉紅色牡丹花朵,從多葉的綠色莖上綻放出來。這些都經過了複雜的描繪,因此清晰地描繪了每片花瓣和葉子。花瓶的底部和嘴唇等邊緣再以黃金做一層表面的環繞。
關於明治時期
明治時代的古董日本珐瑯在品質和細節上無與倫比。對於日本人而言,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比其他任何一種文化都更加痴迷於內部細節的設計和完成品的品質。書法、服裝、金工、雕刻、陶器、軍械以及其他所有東西。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心製作才能展現精湛的技藝和風格。
茶道體現了這一點;學者的書桌和武士的服裝及配飾也都體現了這一點。 這些工藝品在明治時期(1868年至1912年)空前綻放。在一個封閉的社會中,日本不僅向西方開放了數百年,而且還在新天皇的統治下實現了現代化。作為這種現代化的一部分,武士被禁止攜帶劍,並從封建軍事角色轉移到更多官僚手中,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著裝和風格。
銅胎珐瑯在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在日本製造,但是最早的技術已失傳。19世紀,一位敏銳的匠人Kaji Tsunekichi想要重新開始製作。通過銷毀一件中國珐瑯(景泰藍),他弄清了它的製作方法,並開始自己製作。隨著明治時期對裝飾工藝的日益發展,這​​項技能被其他人所採用,其中包括非常熟練的工人,例如南川泰幸,南川宗介,川端柴太郎,林孝子等。 和其他手工藝品一樣,日本人不僅發展了珐瑯技術,而且將這項技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見過。
銅胎珐瑯基本上是通過以下方法製成的:將一個物品:例如銅花瓶,其上鋪設由細線構成的輪廓設計。再以特定顏色的金屬粉末填充,然後燒製物體,使其融化並將輪廓填滿。但是這種珐瑯在燒製時會收縮,因此需要反覆燒製,直到表面完全充滿為止。因為每一種顏色的熔點不同需要透過各種溫度控制才能製成多色設計上釉。最後,由於燒製出來的半成品將變得暗淡所以會將表面再次拋光才能作出如瓷器般光亮的外觀。
日本的珐瑯技術日趨發達,在表面處理上逐漸超過傳統景泰藍的技術水平,通常傳統的景泰藍又稱為掐絲珐瑯,其輪廓處由於是金屬線體燒製表面通常會有凹凸不平整的邊框。但是日本人改良的珐瑯成品,透過繁複工序的表面處理,甚至可以使得其表面光滑平整,如同沒有使用過金屬線來設計輪廓一般,這使得日本有能力製作曲線優美且光滑平整的大型珐瑯成品,讓當時歐洲上流為之驚艷並且成為極致的奢侈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