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致敬瓷版畫-義大利農村生活縮影

年代:1880-1900

尺寸:寬 31 高 26 公分

原畫家:Louis Gallait

 

Description

『漁夫們都知道大海的危險、暴風的可怕,但是他們從來不認為這些危險足以成為留在岸上的理由』— 文森·梵谷

路易斯·加萊特(Louis Gallait,1810年5月9日或10日-1887年1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埃諾的圖爾奈Tournai, Hainaut。他首先在家鄉的菲利普·奧古斯特·埃內昆Philippe Auguste Hennequin (法國歷史畫家和肖像畫家,作品目前多收藏於里昂美術館) 的指導下學習。1832年,他的第一幅畫作《向凱撒致敬 Tribute to Caesar》在根特沙龍中獲獎。隨後,他前往安特衛普繼續在馬蒂厄·伊格納斯·範·布雷 Mathieu Ignace van Brée (他是比利時歷史繪畫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在19世紀比利時藝術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教師角色) 的指導下學習,並於次年在布魯塞爾沙龍展出作品《基督治愈盲人Christ Healing the Blind》。這幅畫是由圖爾奈大教堂Tournai Cathedral所委託。加萊特接下來去了巴黎,他仍舊持續在比利時沙龍和畫廊展出作品。《查理五世的退位》在歐洲許多城市展出,並在德國受到特別熱烈的歡迎,為德國歷史繪畫流派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官方的邀請促使他定居布魯塞爾。

 

在他完成的作品中,有布魯塞爾市政府所委託的作品《授予埃格蒙特伯爵和霍恩伯爵最後的榮譽The Last Honors paid to Counts Egmont and Horn》,現在位於圖爾奈;《君士坦丁堡皇帝博杜安的加冕典禮The Coronation of Baudouin, Emperor of Constantinople》,為凡爾賽宮繪製; 《聖安東尼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布魯塞爾宮殿。他也擔任皇家美術學院校長兼院長。1849 年,他成為荷蘭皇家研究所Royal Institute of the Netherlands的通訊員,隔年成為相關成員。

 

他為比利時歷史繪畫的復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尤其以描繪查理五世退位的巨幅畫作而贏得了聲譽,該作品是由比利時沙龍所委託。加萊特的作品因其寫實主義、服裝細節的描繪和多彩的用色技巧而備受到推崇。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泰奧菲爾·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 (法國十九世紀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文藝批評家)曾經評論「加萊特擁有透過工作、品味、判斷力和決心可以獲得的所有天賦,他的藝術作品展現熟練的技巧,以及戲劇性的表現力。毫無疑問,這位瓦隆Walloon藝術家效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弗拉芒派、比利時古典畫家和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做法,真誠地追求真實的表現。作為一名受僱於國家的藝術家,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布魯塞爾公眾品味的領導者。」

 

【關於瓷版畫不可不知的二三事】

 

瓷版畫的繪製運用到非常特殊的技巧而且在在製作的過程中有重重難關,在18世紀的瓷版畫數量極少,瓷版畫家們第一個要克服的是用來作畫的瓷板,製作瓷板的材料在1000度的窯裡面會產生變化,高度會縮小16%、厚度會薄14%,接下來把沒有裂掉表面完整的瓷版,手工浸入均勻覆蓋的液體釉料中,釉料的水分很快被多孔的瓷版吸收,形成無光澤的外觀,接下來進入二次窯燒,這次入窯的溫度是高溫1400-1450度,接下來就會是能夠在上面作畫的堅硬、白色有點半透明且質地細膩可供作畫的瓷版。

 

瓷版畫稀少的第二個且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能用來繪製的色彩很少,像黑色或棕色這種重要的基礎色都尚未能夠調配供瓷版畫使用。而造成此瓷版畫失敗的原因如顏色過於黯淡、過於蒼白、畫像顏色不能顯色等,而如何突破困境的方式,瓷版畫家們不斷進行討論,但就算成功研發出來,瓷版畫所使用的顏料依舊實非昂貴。

 

第三個難關在於窯燒。第一種技術在稱為釉下彩,但是這種技術不用於瓷版畫,因為能承受第二次窯燒的顏色非常少,而且應用上也顯示不出圖面的深度。

 

第二種技術稱為釉上彩,在第二次窯燒後再上色,之後再次窯燒以確保上色成功。通常一片顏色層次分明的瓷版畫,需要進行12~15次(有時候更多次)不同溫度窯燒,以便讓不同顏色的釉料顯色,以需要高溫顯色的塗料先上,最後以低溫顯色的塗料做為結束,而且在繪畫時,畫家必須考量到釉料經過窯燒之後顏色的變化,溫度上的控制十分重要,在尚未發明溫度控制技術的當時,所有的窯燒都是人為柴燒,其困讀難度想見一般,窯加熱和冷卻一次需要10小時,平均每塊瓷版畫至少都需要入窯120時小時。

 

瓷版畫家在上次的時候通常是一個個小區塊局部上色,然後逐次增強其亮度和顏色的,因此越大塊、運用色彩越多的瓷版畫,所要窯燒的次數就越多,這當中最困難繪至的是皮膚的顏色,因為入窯之後燒出的顏色可能有極大比例都不盡理想,因此瓷版畫家花最多時間處理的就是畫中主題人物的身體露出、看到皮膚之處,這是最大的挑戰。除此之外,在瓷版畫上沒有所謂的白色顏料,您看到白色的部分,是畫家將要呈現白色的區域跳過留白,如果白色的部分為不規則圖形,在留白的作業上更需小心翼翼,免得破壞構圖。不能大區域的上色,而且上色必須是薄層,最主要是避免顏料入窯燒製後產生小碎片或剝落,因為一旦入窯之後,所有錯誤都無法挽救。

 

一片瓷版畫可能在入窯的瞬間變成一塊令人驚艷、非凡傳世藝術品,但也可能轉瞬間便成一文不值失敗之作,尤其是將油畫作品轉繪至瓷版畫,再現油彩本身的鮮明,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瓷版畫家偉大之處,在於其需要具備有『雙重視覺』的能力,能夠從釉料上色(上色的釉料顏色和作品的成色完全不同)之初就看出其經過窯燒之後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因此在調製顏料、下筆時需要不斷的揣摩,包括顏色上和場景上搭配如何更具有豐富性和深度。

 

綜合上述的說明,因為製作瓷版畫的成本極為昂貴,工時漫長、工序細節繁複,而且施作需要小心謹慎,溫度及顏料上的控制等,因此瓷版畫十分稀有,而越大塊、構圖複雜且顏色多彩的瓷版畫也具有相當高的收藏性,當然在窯廠內能夠操刀繪製瓷版畫的畫家,都是當時窯廠首屈一指的首席畫家。